姓名: 尹西西
所属分公司: 武汉
留学国家: 美国
电话: 400-1010-123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大学今年都在不断地调整着本科生的录取要求和政策 —— 先是放宽了对 SAT/ACT 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美国大学已不再强制要求提交标化成绩,即采用 Test Optional 政策;随后,一些大学延长了申请截止日期,比如康奈尔大学就将早申请截止日期延长至 11 月 16 日。而最近,很多大学又在官网上更新了自家的面试要求。与成绩、文书、活动、推荐信这些常常提及的申请要素相比,面试好像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但其实面试是很多学校在申请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关注环节,这种更加直观的考察方式能够帮助大学迅速地辨别申请人的适合程度。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面试也给到申请人一个绝佳的向学校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信心。从形式上来说,常见的美国大学面试有以下两种:1)校友面试 Alumni Interviews顾名思义,校友面试就是由该所学校的校友,即往届毕业生,负责对申请者进行面试。这些选择成为面试官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学校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和好感的,所以才会愿意义务的帮母校来做一些筛选学生的工作。一般校友面试的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 - 60 分钟之间,当然具体要多久是取决于申请人和面试官聊的有多愉快。从性质上来说,校友面试一方面是校方筛选学生,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校方提供给申请人一个机会去了解学校的情况。很多大学的校友面试是直接通过学校官网预约的。学校会尽量根据申请人所在的地区和申请方向,帮助匹配一个与其契合度比较高的校友面试官。面试的形式可能是面对面,也有可能是通过 Skype/Zoom,当然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基本上学校都采用线上方式了。校友面试没有那么严肃,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聊天,气氛比较轻松随意。面试官会更关注申请人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和学校的风格是不是吻合。
2)第三方面试 Third Party Interviews考虑到时间和效率,一些申请人数比较多的学校会采用第三方面试的形式来筛选学生。第三方面试即申请人通过第三方平台,把自己的面试录制成视频,再发送给申请学校。其中最主流的一个第三方平台就是 Initial View。Initial View 的整个过程是由 15 分钟的面对面面试和20分钟的写作考察组成,每个申请人都会被安排到一位面试官。申请人的面试表现会被录制成视频,并和写作 sample 一起被寄送到他所要申请的学校。和校友面试不同,Initial View 不是免费的,费用在 1500 RMB 左右。一旦注册了面试,就不能取消,也无法退款。如果要更改预约时间,还需要额外的手续费。Initial View 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网点,大家可以自行登录其官网查询。
除了刚刚提到的两种面试外,还有一种面试形式 —— 学校招生官直接进行面试。这种情况比较多出现在文理学院的录取中。因为文理学院的申请人数相对较少,招生官会更有时间来亲自进行前期的学生筛选工作。
从我们往年的申请经验来看,很多冲刺 TOP 30 大学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学校的面试邀请,或者他们会自发地向学校提交第三方的面试视频。学生们普遍都反映,不论最终自己是否被录取,面试都是一次不错的体验,让他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学校。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部分 TOP 30 大学最新的面试要求,不难发现今年的面试几乎全都转移至线上了。有一些学校也明确表示了不要求或不接受面试,比如加州理工、JHU、UCLA、UCB、密西根安娜堡等等。信息时有变动,还请大家以官网为准。
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者可能会在提交申请材料后收到面试邀请,学校建议大家要把握机会。但是,面试不是申请中的必需品,如果学生所在的地区没有提供面试机会,他的申请也不会因此而处于不利地位。另外,今年没有校内面试,都会采用线上形式。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哈佛大学计划今年通过 Zoom 或其他视频会议平台进行面试。学生无需自己申请面试,他们可能会在提交申请材料后收到来自校友面试官的邮件,与其安排进行面试的时间。当然,如果不能安排面试,学生在申请过程中也不会处于不利地位。【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明确表示,今年的面试只会在线上进行,形式会是电话或视频。学校的校友面试官会在申请者提交申请材料后与之取得联系,但由于面试官数量有限,学校无法为每一位申请者提供面试机会。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的学生不会在录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拒绝面试的申请人也绝不会在录取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哥大建议来自中国的学生提供 InitialView 或 Vericant 的面试视频ED 的面试视频需要在 11 月 15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RD 的面试视频需要在 1 月 15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
耶鲁大学今年将以虚拟在线的方式进行面试。由于人手有限,因此学校会优先向那些他们认为有必要了解其更多信息的申请者发出面试邀请。面试仍然是可选的,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的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在申请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的,学校会在学生提交申请材料后再联系他安排校友面试。
今年斯坦福大学在全球范围内的面试都将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进行,申请者和面试官可共同商定一个沟通平台。EA 申请者的面试将在 11 月上旬举行,RD 申请者的面试则会安排在 1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另外,不在面试区域内就读的申请者将无法进行面试。
宾大将使用电话、Skype、Google Hangout 或其他类似的线上平台进行面试。校友面试官将会在 10 月中旬至 11 月最后一周的时间里联系 ED 申请学生参加面试,在 12 月至 2 月联系 RD 学生参加面试。学校强烈建议收到面试邀请的学生进行面试,如果你要拒绝,请一定联系你的面试官,告知他为何你不能参加面试。
西北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将联系在面试区域内就读的 ED 和 RD 申请者,和他们沟通面试时间。对于不在面试区域内的国际生,西北接受其 InitialView 的面试视频。与校友面试一样,学校不会强求学生参加 InitialView 面试。ED 申请者要在 11 月 1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面试视频;RD 申请者要在 1 月 3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面试视频。
今年杜克大学的校友面试官们将在全球的 42 个国家进行面试。考虑到中国国内高中学生的申请的数量比较多,因此学校将以 InitialView 面试代替校友面试,并且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尽快安排 InitialView 面试。所有 ED 申请者的面试视频必须在 12 月 1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RD 申请者的面试视频则必须在 3 月 1 日之前完成并提交。
往年布朗大学都会给学生提供校友面试的机会,但是在 2020-21 年录取周期里,学校将不会采取校友面试,而是让申请者自行提交一段两分钟的视频,以便进一步向招生官介绍自己。当然,这个视频不是一个强制要求,只是学校希望可以借此来多了解一下申请者。学校对于视频质量和剪辑效果没有要求,但在提交时间上有明确规定 —— ED 申请者的截止日期为 11 月 6日,RD 申请者的截止日期为 1 月 8 日。
莱斯大学提供了两种面试机会。第一,申请者可以选择与莱斯的在读大四学生面试。这种面试不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完申请材料,但它的数量有限,所以先到先得。第二,申请者可以与学校的校友面试官进行面试。这需要申请者先提交申请材料,然后在 Portal 中进行面试申请。两种面试的具体截止时间请参看上图。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你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大学的面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管是哪种面试形式,都不存在一个所谓的 “美国本科面试题库” 与之对应,只能说我们可以把面试官的问题归纳为几种类型,并找到更有特色的应对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个分析下这些问题。
【自我介绍】不管你参加什么场合的面试,不出意外的话自我介绍都会是面试的第一个问题。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言简意赅。换言之,申请人只需要目的性明确地把 “我是谁” 讲清楚就足够了,而不需要长篇大论地描述自己整个生平过往。不少中国学生会误以为 “面试=英语口语考试”,因而产生 “只要我讲的越多,讲的越长,句子词汇越复杂,面试效果就会越好” 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面试官,如果一个申请人在你面前,光是自我介绍就说了五分钟之久,你会不会感觉到疲惫?所以请大家切记,自我介绍在面试中只是起到一个 “打地基” 的作用,等于是在为整个面试做一个预热,面试官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还在后面。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所有经历就讲完了,那么到了面试后期很容易就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
【学校相关问题】这类问题都和面试者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项目有关。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做好功课。在参加面试之前,你一定要提前了解你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的具体细节,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的,有多少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暑期交换项目,有没有科研要求,除了强势学科外学校还有哪些优势等等。在了解学校的同时,你也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特点是可以和这所学校匹配的。比如你特别想要早点开始实习,那学校是否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又比如你的学术兴趣比较广泛,那学校是否允许学生自创一个专业并给予合理的毕业要求。如果你喜欢某一项运动,那学校是不是有相应的社团组织。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回答此类问题的切入点。
【简历问题】什么叫 “简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 “你做过什么事情”、“你有哪些经历”。举一些例子:
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实话实说。其实仔细一想,这类问题反而是面试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完全和你的课外活动或是兴趣爱好相关,应该是你最心中有数,最有话可说的东西。我们建议,学生应在面试前好好准备 2-3 段自己最想和面试官分享的经历,以便届时可以从容应答。回答时可以多补充一些细节,或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注意千万不要编造故事,一定要诚实。以上提到的三类问题,都可以算是 “描述事实”。而接下去的这些问题,就属于 “观点表达”,相对来说更难回答一些。【个人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个人问题。个人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和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做事方式、习惯爱好等相关的问题。比如:
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不要太依赖网上看到的范例。很多学生会在面试前上网搜索类似的题目和回答,然后就想照搬到自己的面试中。但请大家仔细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搜到这个答案,那肯定其他人也可以搜到,而且很可能面试官都已经听过好几遍了。所以说,套用范例绝对不是一个应对问题的好方法。第二,慎用 “以退为进” 的策略。什么叫 “以退为进” ?我们用 “Can you tell me a weakness of yours?” 为例来解释一下。说到缺点这个话题,很多中国学生的答案是 “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我做事太过于追求完美了,以至于我经常不满意于结果,需要一遍遍去调整修改,直到达到让我自己满意为止。” 乍一听这是在说自己的缺点,但其实是在变相地夸奖自己。面试官都是身经百战的,他们一听就能听出你言语背后的意思。这种不真诚的行为非但不会帮到你,反而可能让你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怎么样的回答才是比较合适的呢?还是以 “缺点” 为例,首先,你需要说出来一个 “真正的缺点”。这个缺点要是大部分人会认同的,但是也没有严重到会让面试官怀疑你人品的地步。其次,你要稍微得对这个缺点进行一些润色,让人觉得这个缺点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改正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告诉面试官,面对这个缺点,你接下去准备怎么办,你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随机问题】在面试中,面试者会不可避免地被问到一些和申请、经历、个性都毫无关系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归为随机问题。以下的这些例子,都是我们的学生们曾经真实遇到的问题:
对于面试官来说,这些随机问题才是考察申请者综合实力的最好机会。通过申请者的回答,面试官可以看出他是不是有比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有没有自己的观点,逻辑是不是清楚,是否拥有一定的沟通技巧等等。想要回答好这类问题,你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核心矛盾点。以 “如何治理北京的雾霾” 这个题目为例,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治理雾霾需要控制废气的排放,因此可以考虑关闭工厂,或是把工厂搬到郊区。这个答案有什么大毛病么?没有。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出彩。我们想象一下,既然大家都知道治理雾霾需要关闭工厂,那为什么政府没有照办呢?因为政府在做出决策前还需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点是,如何在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国民的身体健康之间做取舍。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显然我们的回答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对于这种讨论性问题,我们不建议大家直接硬碰硬地回答。既然是讨论,就说明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因此你的回答也不会有对错之分。你可以选择一种 “不站队” 的回答方式,尽量避免只谈及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你要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说出符合你实际情况的回答,而不是刻意装成熟,那样反而会容易给人空洞的感觉。【反问问题】在面试结束之前,一般面试官都会反问学生一个问题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 如果你对此没有准备,很可能会给面试官一个 “他不是非常喜欢我们学校” 的感觉。我们建议你要在面试之前,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下思路的梳理。千万不要问一些你在官网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那样给面试官留下的印象会更不好。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些面试礼仪方面的事情。如果你要参加一次视频面试,那请你务必提前坐在电脑前等你的面试官上线。千万不要在面试时间未到前,就开始询问面试官何时开始,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如果面试官迟到了,你可以说 “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而不要说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你好了吗?”视频面试前,请确保网络信号的强度,可以提前和家人测试一下。穿着方面,大学的面试不需要太过正式,但也不太太随意。带领子的 Polo 衫、简单的衬衫和休闲的西装外套都是比较好的选择。面试过程中要注意眼神交流,建议大家在视频面试中把面试官的画面移至摄像头偏中下的位置,这样会使得你的目光看起来比较自然。注意不要让面试变成单纯的你问我答,试着让它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说出一些你自己的故事从而让面试官对你印象深刻。你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问题来请教你的面试官,让他感受到你的认真以及热情。当你问面试官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来记录他的回答,以表示你对他的尊重。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自信!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