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活动很重要,思路和规划在能让你与众不同! (2020-05-17 10:48:36.52)
标签; 暂无标签 分类:
申请攻略 2020 年真的是太难了,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安排。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5 月原定的各种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类考试都取消了,SAT 上半年的考试也凉了,这些变故让原本打算按照既定的时间线来参加标化考试、准备申请材料的学生们感到十分措手不及。加上现在加入 test optional 政策大军的美国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趋势已非常显而易见 —— 眼下若想在申请时凸显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私立大学和竞争激烈的部分公立大学的申请中保持优势,那你在课外活动上的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什么是在课外活动上的亮点呢?熟悉美本申请的人都知道,美国大学招生官在审阅材料时会特别关注两个部分:优异的硬实力和出色的软实力。关于硬实力,想必大家都很了解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 GPA 和各项标化考试上,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讨论了。而最能展现申请人软实力的地方,就是他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是很多家长最替孩子操心的内容 —— 毕竟家长也不能替孩子去考试去写文书,那好像确实只能在课外活动中发挥些余热了。不过,作为家长,你真的知道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是美本申请所需要的吗?你真的知道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去提高孩子在活动上的成果和质量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看重 (分数),因为凡是申请我们学校的学生 SAT 大多都接近满分,你认为我们还会看重谁比谁多一分还是少一分吗?”
一位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表现,招生官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该学生的在校成绩和各类标化成绩中看出来,但是这些分数并不能展现该学生的特质和申请亮点,即众多学生标化成绩旗鼓相当的时候,招生官为什么独独选择你呢?这时候就看每个人的活动了,活动可以生动地向招生官传达分数所不能传达的信息。
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申请所需要的呢?充满竞争力的课外活动列表无不例外会体现出一些共通的要素,从而展示出你是真的热爱自己所进行的这些活动,并能从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追求。
【注重深度而非广度】
这里的深度是指注重几项核心活动,展现自己的申请亮点。在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学术热情,会让你从一众拥有高 GPA、高标化成绩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美国大学最主要的申请系统之一 Common App 上的活动列表仅提供 10 项活动、5 个奖项的填写空间。纵然活动的丰富性很重要,但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看上去就根本没有含金量的活动其实没有必要去参加。招生官并不是要看活动多么的高大上,而是学生是否从这些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申请亮点和独特性。
众多名校招生官,包括哈佛大学在内,都曾对活动这方面有过清晰的解释:“专注并深化一两项活动或爱好,而不是同时参加很多一般的活动。” 这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招生官其实也并不希望看到申请的学生递交上来很多活动但都是华而不实没有含金量的,他们希望学生能从中着重参加几项核心的活动,有深度并坚持下来。
一位成功被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录取的学生就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该同学最具代表性的课外活动是自己的独立活动 —— 音乐公益项目,即为同城的贫困学校提供每两周一次的音乐课程。这个项目他坚持了 4 年时间,辅导了近百名学生,而后又通过募捐活动募集了上万元的善款,并用善款购置并捐赠吉他给到贫困学校以改善孩子们的音乐器材设备。之后,该同学还被 TEDx Youth 邀请作为演讲人,分享其个人音乐公益项目的意义及为什么要做公益。该同学的申请亮点就是音乐和社会服务的完美结合,用自己的热爱去帮助他人,改善周遭社区的氛围。这种用平凡之举打动人心的活动,自然很容易被招生官铭记。

【持续时间长】
通过 “普通” 的课外活动而被名校录取的成功例子太多,但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却连 “普通” 的课外活动都坚持不下去,或是没有热情支撑,或是没有优秀的执行力,亦或是没有有力的资源支持......
我想强调的是,课外活动应该保持一定的持续时间,尤其不要全部都集中在某一较短的时间段里。如果全部是短期的活动,会给招生官一种感觉,认为你是心血来潮或者是带着某种目的性在参加,而不是真的热爱这项活动,而不热爱的活动很难真正融入其中并有所实质性的收获。
如果某项活动是因为别人让你去参加你才不得不去的,或者仅仅是为了申请的时候写在活动列表里觉得比较好看的,那么很显然这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不喜欢的事情是很难做到全力以赴的,那最后的成果也一定会大打折扣。这样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成为你最主要的关注点,之后也不宜被放到申请材料中。
【成果级别高】
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的同时,活动最后展现出来的成果也是很重要的。越有挑战性的课外活动,成果的级别越高,当然也越能证明申请人的申请实力。
在申请的时候,学生需要罗列出 9-12 年级得过的奖项和荣誉,当然国际性或者国家级别的大奖通常会更有说服力,很多顶尖大学录取中的一部分名额也会优先考虑有此类奖项的申请者。另外,除了各类竞赛,申请人的其他各项活动也需要展现出尽量高的成果级别。
比如你想通过一项活动展现自己在潜在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可以去参加该学科相关高质量的竞赛,参加前一定要研究清楚该竞赛是否足够权威,以及能否全面地体现自己的水平。或者你对汉服或者陶瓷等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那么可以考虑是否能在学校创建相应的社团、运营一个公众号、举办相关和公益结合的活动等等。无论活动的形式如何,我们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活动的成果来向招生官展示自己在各项活动中的见解和收获,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当然,展示成果不一定要是 “一锤子买卖”,这也可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参加数学竞赛,如果一开始觉得一些竞赛难度较大,可以从 AMC 全美数学竞赛开始;如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可能就会被 AIME 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邀请,AIME 是一个更高级别的竞赛;如果在 AIME 也取得了好成绩,就非常有可能被邀请去参加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享誉全美的竞赛(简称 PUMaC),是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数学竞赛之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活动间有紧密联系】
课外活动之间不应该是毫无关联、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去做联结的。
在参加课外活动时,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是否与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相关?是否可以看出你对自己选择领域的热情?
比如一个孩子很喜欢学工程,而且他想申请的专业方向也是工程,那么他的活动里一定有很多的个人独立项目,比如他帮助制作满足残障儿童简单的运动愿望的简易假肢,给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改造更便携的代步工具;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去参加各类国内外的机器人大赛。又或者是一位很喜欢音乐的学生,他的活动里可能会有各类高级别的音乐比赛、创建自己的 YouTube 音乐人账号、给贫困地区孩子举办的音乐公益项目、参加音乐科研课题等等。
虽然这些活动有一些是公益类,有一些是竞赛类或是个人独立项目,但这些活动并不都是完全独立的,相反,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的。
对工程感兴趣的学生正是各类比赛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去更专业地进行这些帮助弱势人群的代步工具的设计;热爱音乐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粉丝群体的 YouTube 或是公众号为公益项目宣传,筹集到更多的公益基金。如果学生在申请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将自己参加活动的关联性展示出来,一定会给招生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回馈社会精神】
通过课外活动体现回馈社会的精神,也是很多学生的活动列表里比较缺乏的一项。美国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会格外看重申请者是否已经具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周边的人带来改变”的经历。
现在只要一说到社区服务类活动,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一群学生为了申请大学而去参加的那些流水线的志愿者活动。其实志愿者更深层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某件他们关心的事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评价公益质量的标准并不是选择偏远的、异域的或者无人涉足的领域。招生官真正在乎的是你在公益活动中展示出的动机和初心,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你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潜伏在身边的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出发,一样能有效展示你对公益的理解和热爱。
【突出领导力】
在活动中凸显自己的领导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同时在很多个社团中只是普通成员,还不如只在少数社团中担任队长。领导力还可以是决策能力、说服力、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或者是以上能力间的组合。招生官并不在意你的吉他弹得有多棒、你的竞赛是什么赛制的,他们更想知道的是申请人从活动中体现出的个人能力。
领导力可以通过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某一团队的创始人,学生会的主席,某校队队长
从团队的一个参与者逐渐成长为领导者
能够让团队组织的活动更具影响力,或者带领团队有出色的表现

这些都是领导力的体现,比如一名学生在她的大学申请书上写道,她是她高中时期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她领导了一个由 10 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她学校的学生出售了由自己设计的运动鞋,并带领制定了成功的营销策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领导力的例子。
说完了课外活动的几个关键词,我们再来看看家长可以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做些什么。
首先,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模拟联合国,对政治和辩论完全没有兴趣,那让孩子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只会适得其反,效果不好,也不会有较高的成果收获。让孩子从他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再平凡的兴趣也能规划成出彩的活动。
第二,拒绝过度干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家长来全程参与或者做决定,会使得孩子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对他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家长应该适度放手,只要孩子没有遇到什么 “必须” 需要家长出手的困难,就让他自己去折腾,当然一切结果也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第三,利用周边资源,为孩子寻找课外活动的机会。相信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在某些领域的 “资源”,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关系网为孩子寻找一些课外活动的机会,尤其是科研或实习的机会。
参加校外科研活动在美国大学招生官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我们之前有一位成功申请上宾大的学生就曾在复旦大学教授的病理学和生理学部门实验室进行了科研项目。这些科研类活动能够表现出学生对其所学领域的钻研精神,并且能向学校证明学生掌握了高水平的研究流程和操作规范。
此外,参加不同领域的课外实习同样能够让学校印象深刻,无论这份实习是在律师事务所打杂还是给在会计事务所整理票据,活动内容不是招生官最关注的点,他们更看重学生在探寻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付出的努力。
有家长会担心说,这样的操作会不会给招生官一种 “走后门” 的印象,反而给孩子带来麻烦。其实不然。美国社会本身就非常强调 networking,对他们来说,善用人脉资源也是一种竞争优势。况且,招生官也不关心你的机会究竟是怎么来的,他们只会对你所做的事情和最终的成果更有兴趣。
综上,无论参加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本质是你个人才能在不同平台上的展现。我们需要思考参加这项课外活动是否能体现申请人的申请亮点,是否能向招生官展现自己的个人特点和追求,从而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优势,进而在一众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