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留学的花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留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会怀有“性价比之心”,用投资回报率来计算留学的价值。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留学的花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留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会怀有“性价比之心”,用投资回报率来计算留学的价值。(点击即可查看☞)留学花几百万,回国后还是买不起北京的房,为什么还要出国?类似于这样的疑问也许会持续出现。
常怀“性价比之心”,你的留学之路比想象中要沉重
因为有性价比之心,留学前,不能从容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选择那些最热门未来就业市场最好的专业,但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好的可能性会更大。
之前,金融、会计被认为最好就业专业时,我们都扎堆学金融、会计,毕业时发现因为学的人太多,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大,那些因为兴趣用心学习的人似乎比你更具有竞争优势。现在STEM专业既好就业,又容易拿到H1B签证,所以你是不是也要扎堆选择这个专业呢?选择前还是会建议你别只想着性价比了。
因为有性价比之心,留学时,不敢从容地发展自己其他的兴趣特长,因为那些似乎看起来“一点用”都没有,后来才发现很多人未来的成功都是源自那些“无用之学”。
每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留学党,内心都可能藏着一张孝顺懂事的“乖宝宝”标签,每每想到自己能在异国求学,都是花费父母的积蓄,然后只想用心学习,努力兑现汇报他们。先不说在这种无形的压力和内疚感下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学习效果并不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对他们其他方面的影响。
留学那些年,我们被告诫说要学会对一些影响学习的事物明确say no,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social。因为常怀“性价比之心”,很多社交好像都显得无用,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一些意外的未来机会拒之门外了,比如说别人邀请你参加个Party,你觉得那很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拒绝了,结果那个去了的同学回来告诉你:“party上遇到一个很牛叉的师兄,推荐我去Google实习。”
有时候留学是不能用性价比来衡量的,因为有太多东西是无法用性价比来衡量的。
留过学的你的身上,有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交过的朋友、经历过的事情,这些汇聚成了一个新的你,这也许才是留学最大的“性价比”,但是是无形的。
心理咨询师吴迪早年留学美国,92年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拿了硕士,96年回国。没有刻意考虑留学的“性价比”,才有了她在留学期间自由选择、从容面对异国未知和挑战后的收获。
以下是她的部分分享:
在美国短短的四年,我学到了五样东西:
1.探测到我生存的底线,锤炼了被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2.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你追求什么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标准。不同生活理念的人,没有办法比较谁混得更好。
3.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唯有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4.中国太闭塞了,至今是个发展中国家,衡量标准太单一。我们以为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因为不知道。
5.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五点让我受益终身,以下分述。
之一 探测到我的生存底线
我1992年留美,和比我再年长一点的留学生被戏称为“洋插队”的一代,除了少数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幸运儿,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挣钱。我是上海人,虽说一直到本科家境都是同学中最好的,可是父母能给的也仅仅是去美国的单程机票,还有缝在我牛仔衣口袋里的200美元现钞。我的行李箱里,有一套去中餐馆打工的标配:白衬衫黑裤子+平底黑鞋,一下飞机就要去中餐馆求职了。
我去的是休士顿大学,在洛杉矶转机的时候口渴,看到1美元的大杯可乐,舍不得破开我那两张百元美钞,饮水机上喝了点凉水了事。头两年,我完全就是赤贫,家具都是街上捡的,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把客人盘子里剩下的没咬过的点心打包带回家吃……我是如此顽强的小强一枚,如果不来美国,我是不知道的。有这碗酒垫底,后来经历的很多挫折,都是小菜一碟。
之二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
在美国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怪人太多了! 他们安然自得地活着,也没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我经常听到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none of my business(不关你的事,不关我的事)。30岁单身女人被讥为“剩女”,这种事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我后来在外文系的中文课做助教,有个白人学生,四十几岁了,一直领救济金,不想工作,赖在大学不肯毕业,修完了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这不,又来学中文了。我问他,你学那么多干嘛用?他盯着我不解地问:“学,就是学,干嘛要用?”好吧,我们不是一国的。他也让我反思我在中国一直被教育的“有用”哲学,什么都要有用,要变现,不然就是浪费。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做钟表的瑞士人,祖传的手艺,看到他在那里慢悠悠地做表,我想,以后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当个体户(匠人)也蛮好的。没想到2011年我实现了此愿,离开了大公司这个系统,成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个手艺人了。
之三 终身学习才能永葆年轻心态
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到了美国看到他们的大学学制惊呼:天啊,这简直是天堂啊!本科一二年级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这就避免了中国高中学生填高考志愿的迷茫;学分制,可以随意跨系选课,修满了学分就可以获得学位;转系转校很方便,不需要像中国学生退回原籍重新高考;读了一半想出去工作,想出国旅行,可休学,学分保存;什么年纪都可以考大学;一门课有几个老师教,一天不同的时间有几次课,晚上也有,方便白天上班的学生……
我读硕士的时候基本选择晚上上课,因为白天要打工,同学里好多比我年长十几岁二十岁的公司职员,他们本科毕业就去工作了,有了需要再来读硕士,不像中国一路读到博士再工作。我还在加油站碰到一个临时工,他是博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先来打工。
我很喜欢随时背上双肩包坐在课堂里的感觉,回国后的这20年,我也经常当学生。我本科硕士都不是心理专业,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也一直在做专业学习;还学习了我感兴趣的戏剧舞蹈,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之四 中国很多不可能,在美国都是可能的
我高中一女同学A,除了英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好,老师说她考本科都困难。后来她跟着父母移民美国,父母收入低,她一直靠打工补贴学费。毕业后她盘下了一个倒闭的西餐厅,经营得很盈利,后来申请哈佛MBA被录取。她也能读哈佛?我想我们的高中班主任知道了眼镜都要掉下来了。A说,哈佛喜欢有伤疤的人。
在中国,只有10%的孩子是牛娃,90%都是普娃,因为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在美国,普娃也都可能是牛娃。
之五 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是1999年《亚洲周刊》,张朝阳上了封面人物,同时还采访了几个美国留学的海归,对海归在国内的发展做了乐观的估计。我是其中的一个,内页有我的照片。那时海归很少,我的职业头衔是戴比尔斯钻石中心中国区的公关经理,跟张朝阳没法比,就是凑数的。
96年我决定回国发展,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奇葩的决定,而且是身无分文回去找工作的。这可不就是没混好吗,逃回去的。
回到上海见到一个跟我同龄的男熟人,已经混得很好了,知道我依然是个穷光蛋,还要找工作,很拽地对我说:“你看你们这些出国留学的,有什么用啊,错过了这几年发展的好机会,现在也没有什么人脉……”我笑笑不说话,就再也没见过。后来偶尔在新闻中听到他的名字,他确实混得很好,成功人士。我没有羡慕嫉妒恨,我只知道,我们不会是朋友。
一个35岁美国留学回来当演员的朋友说,后悔在美国呆了那么久,没有国内同学一直演戏的机会。我说,如果你没出国呢,就能混好吗?难道你不会说,我没混好是因为没有像李安那样在纽约大学学过电影?
一个熟人说起亲戚的孩子在美国上了名校,结果跑到非洲给穷人挖井,真的是浪费了父母的钱,白瞎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跟人价值观的距离。
写在最后:
当你不再用性价比来衡量留学这件事之后,留学也许才真正有了他的性价比。既然选择留学,就没有包袱的风雨兼程吧~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