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俞江帆团队研发磁性微机器人集群技术,通过动态决策算法与三维重建系统,实现血管网络主动探索。实验显示血管探索长度提升46.1%-120.7%,突破传统造影剂扩散限制,精准重建误差小于1.2mm,为脑卒中、肿瘤治疗等临床场景提供新技术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团队突破血管成像技术瓶颈:磁性微机器人集群实现血管网络主动探索与三维重建
血管造影术是血管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关键技术,但传统方法依赖造影剂被动扩散,在血流停滞或逆流区域(如栓塞血管、门静脉血栓)存在显著局限性。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血管成像不完整导致的误诊率高达15%-20%(《柳叶刀·心血管医学》,2022)。尤其在淋巴系统成像中,30%的淋巴瘘病例因无法逆流显影而延误治疗(WHO血管疾病报告,20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俞江帆教授团队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的“Active Expl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Vascular Networks Using Microrobot Swarms”,提出了一种磁性微型机器人集群主动探测技术,突破传统被动扩散限制,为精准医疗提供新范式。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旗下顶级子刊(2023年影响因子25.898,位列AI领域前3%),标志着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突破。
实验模型 | 被动扩散组探索长度 | 主动探索组探索长度 | 提升幅度 |
---|---|---|---|
血管模型 | 54.3 cm | 79.4 cm | +46.1% |
淋巴管模型 | 28.9 cm | 63.8 cm | +120.7% |
数据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原文实验数据
俞江帆教授(通讯作者)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AIRS微纳机器人中心主任
- 荣誉: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吴文俊AI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研究亮点:发表70+篇顶刊论文,包括4篇Nature/Science子刊,获中美专利12项
杜星洲博士(第一作者)
-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ICARM 2020最佳论文奖得主
- 主导开发自适应磁场控制系统,获美国专利授权
王一斌博士(共同一作)
- 专攻磁性软体机器人设计,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刊发表突破性成果
该技术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团队正与深圳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动物实验。据《科学·机器人》评论,此项突破有望在5年内重塑血管介入治疗标准流程,降低全球每年约200万例血管误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下一步将优化机器人生物相容性,推动纳米级集群的体内降解与安全性验证。
参考文献
1.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3;5:1-12. doi:10.1038/s42256-025-01012-y
2. 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port, 2023
3. FDA Medical Robotics White Paper, 2022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