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年志愿填报的时候,学生、家长都会陷入迷茫中,这场高校与学生之间相互选择的竞赛,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总有奔着名校去,奔着大好就业出路去的一群人。那是不是名校的资源就丰富,就能真正用得上?是不是读一个往届就业率高的专业,未来就业出路就很好?
高考志愿填报到底有什么窍门?新旧专业、冷热专业如何搭配?如何避免高分掉档?近日,在启德教育举办的“高考后志愿填报超级攻略”公益讲座上,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熟悉高校专业设置的陈然老师,为广大高考生支招。另外,记者也采访了很多高考“过来人”,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后来者”的前车之鉴。
填志愿首要看学科排名?
有国家重点学科依托更好
每年志愿填报的时候,学生、家长都会陷入迷茫中,这场高校与学生之间相互选择的竞赛,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总有奔着名校去,奔着大好就业出路去的一群人。那是不是名校的资源就丰富,就能真正用得上?是不是读一个往届就业率高的专业,未来就业出路就很好?
点评:学校排名和往届就业率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排名靠前的学校能获得更多的国家资助,与企业合作机会更丰富,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更多,毕业生更容易找工作,这是现实情况。
是不是排名靠前的学校里面,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好就业?都能享受学校丰富的实验室、师资资源、合作交流机会?答案是:未必!学生要想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先留意一些基本信息:
第一,该专业依托学科有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教育部已停止评定国家重点学科,但在教育部的网站里依然可以查到各学科的评估排名情况,能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在前的学科的实力当然更强,师资、科研水平、科研设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都会较好,国家、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财力也会更多,这才是学生能够获得这些资源的首要条件。
第二,该专业依托学科是否拥有博士授予权。如果不是国家重点学科,那该专业依托学科是不是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或硕士授予权?大家可以在教育部研究生信息网里面查到相关信息。就算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话,这个学科专业在师资以及其他条件上,也会比其他普通专业强。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新闻,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今年,就有3位学生顺利申请到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也有很多学生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南加州建筑学院等在建筑学界非常知名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专业看似没用,不报?
只是你没挖掘出它的价值
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心里有一堆自己认为没用,或者说就业率低,或者说不赚钱的专业名单,例如哲学、中文、历史、英语等。那是不是就不能报?
点评:在看待就业率的问题上,学生、家长可能会参考各种调查数据,然而调查数据背后的调查依据,调查人数,取样情况、数据真实性等,却无从考究。再者,现在的就业率不能代表四年后的就业率,建议学生除了结合就业率、自身分数,还要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潜力,再选择相应的学校和专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
有人觉得历史、哲学这些专业没用,但哲学专业的毕业生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很强,很多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梳理企业的组织架构与规范各项流程。又比如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有些出路也很好,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的古代礼仪顾问就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生。
新专业到底能不能报?
综合考量课程内容、师资、办学条件
今年,广东省多所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当中,新增了不少新专业,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了波兰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广东工业大学新增了金融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南方医科大学新增了法医学等本科专业。
新专业没有往届的录取分数线和往届毕业生看其就业情况等数据做参考,不少学生、家长就心里嘀咕,这新专业到底能不能报?
点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专业,像华南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等农学类专业,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等语言类专业,因为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这样的专业实力都不会弱。但新专业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不排除部分高校的个别新专业,是因为原有专业招生情况不佳,所以换一个新的名称,以期吸引更多生源。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主要还是看新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哪些,师资怎么样,办学条件怎样。
大家可以在招生简章上看到各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会明确说明这个专业要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核心课程有哪些,而师资力量可以去各个学校的官网进行查询。如果某个学院只有寥寥几个教授,那这个学院下设的专业实力相对会弱一些,但如果这个学院有几十个教授,那你可以相信这样的一个学院师资力量更好,培养学生的条件也更好,学生想日后深造的机会以及获得定岗实习等的机会也会多一些。
值得关注的是,一般在招生简章里面,不会标明哪个是新专业,哪个是传统优势专业,除非是需要重点宣传招生的专业可能会明确标注。学生最好能够上教育部网站查询,也可以用BBS、百度、微信等方式,查查自己所报的专业,究竟是不是新专业。
为了被录取,报冷门专业?
转专业不易,以职业方向为重
很多没把握的学生都是在选择冷门专业,或者选择服从调剂,打算入学后再转专业。至于这个专业要学什么,有什么出国交流、实习机会,适合哪些学生,自己能不能学好,这些似乎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点评:对国外高校学生而言,转专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先读两年通识教育等基础课程后再选择专业。但在国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转专业,每所高校的规定不同,但通常都要求学生成绩排名前10%才能转专业。但是,真正需要转专业的,往往是那些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就没法好好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的学生。如果放弃了这四年的专业学习,等于白读了四年,出来社会还需要重新拟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最初的起点开始摸索。所以,学生不应为了确保录取的成功率,填报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甚至完全不喜欢的冷门专业。
学生要首先考虑日后的职业方向,再根据自己分数、爱好进行选择,基于自身的情况做最后决定。当然,就算入学后发现这个专业并非自己理想,也不能转专业的话,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条件,结合未来的职业需求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个志愿也不能放过?
确保每个志愿都是自己想去的
高中老师常常会教导学生,要把所有批次的志愿填满,把录取风险降到最低。理论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目标分数的那个批次的填报,其他批次选择乱填、随便填,抄着同学志愿填的情况很多。这就导致了不少高分生掉档,去了一所随便填的学校,读了一个随便填的专业,徒留悲伤。也有部分平时低分的考生,本来能读到更好批次的学校,但因为学生自己没信心,随便填了志愿,缺乏梯度,导致没利用好分数,空欢喜一场。
点评:学生要确保自己清楚知道在每个批次里面,自己想去的学校,以及想填报的专业。填报的时候,除了按照梯度,也要把每个志愿都当成自己以后真正要去的那样,认真核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校环境、国家资助等情况。另外,万一被录取,学生不去,是没有办法参加补录的,所以如果学生家庭条件确实没法负担高校独立学院的高昂学费,不如就不填,直接填好下一批次的学校,争取更好的录取。
专家支招大类招生 无须“抠”得太细
近年来,不少高校按照专业类或学科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即高校将相近专业或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例如,考生报考教育学类,其中包含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又如金融学类,包含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等专业。通过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一般在本科阶段先统一学习基础课,一至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最终确定所学专业。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很多院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由此可见,大类招生给了考生更多专业选择的机会。
基于大类招生的原则,家长在帮孩子选择专业时用不着抠得太细。比如有些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兽医表面看是三个不同的学科,实际上在本科期间学习的课程大部分是相同的,选哪一个都差不多。
再如力学和土木专业、机械和电子专业、生物和化学专业都有很多相通、相融合的课程,可以说彼此“不分家”,换句话说,将来就业的时候,并不是“一对一”的,一个专业对应的行业可能是一个范畴。
选专业不能光看名字“洋气”
据悉,有些学生选专业,期望未来职业都是“高端洋气”,事实上铁饭碗、金饭碗,不是你想拿就拿得到的,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专业,最后与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过来人”阿婷告诉记者,她所学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期望职业是管理型人才。她说,当时填报志愿时,觉得这个专业听起来多“高端洋气”,想想着工作的场景:穿着高级套装、拖着拉杆箱、打着“飞的”到各个国家去商务谈判。实际职业却是文员。在实际学习中,学的比什么都杂,经济、会计、金融、语言、法律……什么都学了,结果没一项是深入学习且有用的。毕业后,貌似哪里都能去,结果哪里都去不了,混来混去只混了个文员。
中山大学的姚雪娇告诉记者,刚进入大学时,就听到很多同学抱怨自己选错了专业,没有花心思去了解专业到底是怎么样,也没想清楚要选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会被专业名字打动。如有一位喜欢建筑设计的同学报选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她认为,城乡规划一定就是跟城市的建筑设计有关的专业,应该属于建筑类的专业。孰料,在新生报到时,知道自己要去地理系,这才明白这个专业属于地理学科,与建筑无关。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充分了解要选专业的相关信息,如专业类别、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社会需求等,而是想当然,轻率地选择,已成定局才后悔莫及。”
实习经历在求职中更重要
据悉,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可见,实习经历对于应届生获得offer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实习经历才能毕业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成功获得工作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成绩、名校毕业对于毕业生成功获得offer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现象与企业选拔应届毕业生时的标准有关。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而不再将专业成绩、学校等级作为选择人才的硬性规定。
其次,求职目标明确也是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一大重要原因。大学生在求职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求职目标有明确的规划,这样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找工作的行动。
再次,专业就业前景好也有助于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要提前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就学。
填报前先了解自己职业性格
填报志愿最重要的是认清个人潜能,知道自己爱好什么、擅长什么,然后找准人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将来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学生不妨从高考填志愿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特别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与学生应考虑把职业规划提前到大学开始之前,选好高考专业,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启德教育职业测评师、广州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介绍,不少大学生做一份工作做得越久,对雇主越忠诚,收入越高。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6442元,然后依次递减,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月收入最低,仅为5365元。因此,学生填报志愿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根据职业性格匹配出一个适合的专业、工作范围,再在范围里面选出自己想做的工作,想读的专业,提高专业、职业与职业性格的匹配度,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能发挥主动性,在日后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愿意为这份工作坚持和努力。
所以,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选对了大学专业,这不仅是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专业背景,获得相关的实习机会,顺利进入这个行业,还能帮助学生在一个岗位、领域当中走得更远,提高学生的日后薪酬竞争力。
在擅长与喜欢之间找到方向
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少学生都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但不了解自己擅长什么。王丽霞老师就以“霍兰德职业测评”工具,对3位学生进行了职业兴趣测试。测试显示,部分学生喜欢做的事情与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是两回事,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学生,并不一定擅长人际交往。王丽霞认为,测试的结果并不是告诉学生一定不能做什么,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什么,如果真的很想往不擅长的方向发展,应该如何通过规划、学习、实践填补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丽霞认为,如果学生是关注事件的,比较适合工程学、技术学习,工科、理科等专业的学习,关注事件、追求事物的标准结果。如果学生是关注人际关系的,将来出来就是管理者的。学生要将喜欢的和擅长的领域,结合在一起,就会得到一个职业范围、一个专业选择的范围,然后再在里面选择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